目前分類:攝影 (1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  "放大倍率"是微距攝影中時常聽到的專有名詞,放大倍率指的是真實物體和底片成像的比例,例如放大倍率是1:3,指的是如果真實物體有1公分的話,在底片上能得到3公分的成相,又例如放大倍率是1:1來說,代表真實的影像與底片上的成像一樣大,一公分的物體在底片上也能成為一公分的影像。

  放大倍率對於微距攝影尤其重要,因為這個倍率越大,表示可以把很小的東西拍的很大,一般來說專用的微距定焦鏡頭幾乎都能達到1:1的放大倍率,稱為MACRO鏡頭,變焦鏡的放大倍率通常較小,有些變焦鏡的可以達到1:4或更大,我們便可以稱這種鏡頭有微距的功能。

carl3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  透視又稱透視感,指的是對於影像的一種遠近的感覺,強烈的透視感代表物體遠近的感受十分強烈,而相反的可稱為壓縮的透視感,感覺上前後景是靠在一起的,減少了遠近的感覺,我們由下面的圖來加以解釋:

圖一

圖二

圖三

  圖一使用了廣角鏡頭,透視感便顯得明顯,圖二使用標準鏡頭,透視感減少了,圖三則使用望遠鏡頭,畫面有壓縮的感覺,幾乎看不出所謂的透視感了。

  由上圖我們得知,越是廣角的鏡頭能營造強烈的透視感,反之則使畫面壓縮透視感減少,但事實上鏡頭並不是真正影響透視感的主要原因,造成這種差異其實是與觀察者到物體的距離有關,實際上距離物體越近透視感越強,反之則弱,但為什麼我們平常使用時會覺得透視感與焦距有關呢?原因在於距離越遠時我們要拍到相同大小的物體時,必須使用望遠鏡頭才能獲得需要的影像大小,距離越近則需要使用廣角鏡頭才能拍進畫面當中,因此才會產生"廣角透視強,望遠透視弱"這種想法。

carl3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現今不論是數位單眼相機(DSLR)還是單眼相機(SLR),只要是中低階的機種,幾乎都有配備"機頂閃燈",顧名思義,這種閃燈裝置在相機的頂部,多半設計成跳起式的,當使用有這樣設備的相機時,就不需要外接閃燈即可進行閃燈攝影,但這種內建式的閃燈功率並不強,其GN值在12左右,因此當須搖強力閃光時,還是必須使用外接式的。

以下是NIKON F75的機頂閃燈:

carl3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SLR是"Single Lens Reflex"的縮寫,直接翻譯是"單鏡反光",一般通稱"單眼相機",這種相機是目前135系統可交換鏡頭的相機中最為普遍流行的構造,另外還有RF相機也是可以交換鏡頭,將另外介紹。

  SLR相機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可以從觀景窗看到最真實的景象,也就是所見即所得,沒有所謂的視差問題,我們來看他的構造:

carl3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135系統使用的底片就是最常見的35mm式,這種軟片寬35mm,標準片福大小為24mm x 36mm,一捲可以拍攝24張或是36張,兩旁有方便相機捲動的齒孔設計,片殼使用不透光的金屬,在底片伸出處有絨毛保護以免底片曝光,近代的35mm軟片還設計有DX CODE接點,可以由相機感應出底片之感光度。

  135系統所使用的35mm底片,從1913年被發明之後,幾十年的時間已成為底片攝影最普遍的媒介,使用這種底片的相機也不計其數,從最簡單的傻瓜相機,到最專業的機皇,從半格的18mm x 24mm到雙片幅的24mm x 65mm,其變化相當多樣化,其小巧的體積更增加其方便攜帶的特性,因此當APS規格在近代被發明之後,135系統也沒有任何被取代的趨勢。

carl3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同"相反則不軌",參閱"相反則不軌"之解釋。

carl3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"相反則不軌" 又稱 "倒易失效率",因為是英文直接翻譯成中文,因此這個詞彙顯得有些艱澀,主要是指底片的一種曝光特性。

  在一般的情況下,光圈開大一格加上快門增快一格和光圈縮小一格加上快門減慢一格,都可以獲得一樣的曝光值,舉例來說,當使用光圈F8、1/60秒可以獲得正確曝光時,光圈F5.6、1/125秒也可以獲得一樣的曝光效果,因此在一個範圍之內,光圈和快門只要搭配的好,可以有很多組合可以使用。

  但是這個規律不是全然適用,當快門速度過低或過高時,曝光值就會產生改變,而過低或過高的標準則因不同的底片而異,一般而言快門快於1/2000秒或低於1秒,都要做曝光上的修正,也就是曝光補償,快門快於1/2000秒時要做負的曝光補償(也就是減少曝光),而快門低於1秒時要做正的曝光補償,補償的量要查詢每種底片的規格,但底片廠商不見得會提供這方面的資料,因此還是需要攝影同好們的經驗,做補償之後才有正確的曝光效果。

carl3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ISO值就是指感光度,傳統的底片有所謂的ISO值,代表底片的感光能力,感光能力越強,代表少量的光線即可讓底片正確曝光,反之感光能力越弱,就需要更多的光線來完成曝光。

  常用的ISO值有50、100、200、400、800等,數字成倍數的關係,數字越大代表感光能力越強,而相鄰的每個數值感光能力都相差一倍,譬如以ISO 100和ISO 200來看,ISO 200只要ISO 100的一半光線即可完成曝光。

carl3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"熱靴"一詞來自英文"Hot Shoe"直接翻譯過來的,指的是相機上用來連接外接閃燈的通用連接器,這個連接器有通用的規格大小,因此基本上各家的閃燈可以接上不同的熱靴,但因為每家廠商有不同的細部設計,因此還是有不相容的問題存在。

以下是NIKON系統的熱靴:

  可以看到中央最大的接觸點是主要的觸發點,閃都就是靠這個接點與相機做同步觸發,而週遭的小接點則是其他的作用,例如傳輸攝影距離數據給閃燈等等,各廠牌皆不相同。

carl3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閃燈同步速度是單眼相機(DSLR或SLR)的一項規格指標,一般依據機種的等級從1/90秒到1/250秒不等,假設一台相機的閃燈同步速度為1/125秒,代表當使用低於1/125秒的快門時(1/60秒、1/30秒等等),可以使用閃光燈來做攝影,當然如果閃燈同步速度越高,代表可以用更快的快門速度來做閃燈攝影,但是為什麼單眼相機有這樣限制呢?如果我不照這個規矩來會有何後果呢?

carl3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"恆定光圈"一詞用在變焦鏡頭的規格中,他代表了無論這顆鏡頭變焦到哪一個焦段,其最大光圈值都是固定的,以28-70/2.8為例子,不管變焦到哪一個焦距,其最大光圈都是F2.8。

  在市面上常見的恆定光圈鏡頭有17-35/2.8、28-70/2.8、70-200/2.8、70-200/4,因為這些鏡頭在製造上難度較高,因此價錢也多半較一般鏡頭為高,品質通常也比一般鏡頭好。

下圖是獨立鏡頭廠TAMRON所推出的28-75/2.8,即是一顆恆定光圈的變焦鏡頭:

carl3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常常在DSLR上看到"等效焦長"這個項目,也有稱為"焦長轉換"的,舉個例子好了,NIKON的DSLR的等效焦長是乘以1.5,當您使用50mm鏡頭時,使用上似乎是在使用75mm鏡頭的感覺,為什麼會有如此情形呢?關鍵就在於DSLR使用較小的感光面積,一般市面上的DSLR是使用APS-SIZE規格的,它比傳統的135相機的感光面積要來的小,我們來看下圖:

carl3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快門在相機上是控制底片曝光的遮光結構,一般上又分為焦平面快門(簡稱焦平快門)和鏡間快門,不同的相機可能使用不同的快門形式,以現今的相機來說,大致上單眼反射式相機(SLR)和測距連動相機使用焦平快門,而一般俗稱傻瓜相機的輕便機種和大型相機(4x5吋)則使用鏡間快門。以下介紹兩種快門形式的結構:


焦平面快門:

  現今的焦平快門大多用薄而不透光的金屬製造(早期使用布廉),這些金屬片成長方形重疊在一起,在曝光時就靠這些金屬片的互相移動來完成,如下圖:

  這個動畫展示了一個完整的曝光運作,剛開始前廉(綠色)關閉,曝光開始後前廉向下移動,而後廉(紅色)也跟著向下移動,中間的空隙可讓光線通過,使底片曝光產生影像,最後後廉完全關上完成曝光。

下圖是單眼相機機背打開後所看到的快門簾幕:


鏡間快門:

  相較於焦平快門,鏡間快門的構造就簡單的多,主要是在鏡頭裡鏡片間的一個遮光的結構,當他打開時光線就通過讓底片曝光,關閉時光線便無法通過,見下圖:

  雖然細部構造仍分為若干種,但大致上我們可以將這種快門構造簡化為以下的示意圖:


在單眼相機上,有一些通用的快門時間標示,依序是:

1,2,4,8,15,30,60,125,250,500,1000,2000,4000

但是真正的曝光時間則是"1/標示"秒,也就是1秒,1/2秒,1/4秒,1/8秒......依此類推,每個快門速度在曝光的多寡上都相差一倍,用以控制抵達底片的曝光量。

carl3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焦距,顧名思義就是焦點的距離,先以一個簡單的圖形來看

  來自於無窮遠處的光線經過單一凸透鏡聚焦於屏幕上的一點,而這個透鏡的"焦距"即為透鏡到屏幕的這段距離,在攝影上我們習慣以mm來表達這個距離。

  若是以一般攝影的觀點來看,鏡頭的焦距就代表了不同的攝影取景範圍,以目前的135系統來說,以50mm為標準鏡頭,大致上,比標準鏡頭短的稱為廣角鏡頭,比標準鏡頭長的稱為望遠鏡頭,每種焦距都有他不同的攝影角度。

↑ 廣角鏡頭的視野最寬廣,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前景和後景,這類鏡頭大概從12mm-35mm都算是廣角的範圍。

↑標準鏡頭最接近人眼看物體的感覺,因此在視覺上也沒有特別的感覺,這種鏡頭焦距約50mm左右。

↑望遠鏡頭可以看到物體細微之處,也可以拍攝遠方之物,畫面給人一種前後壓縮的感覺,這類鏡頭焦距約70mm-600mm。

  不同的鏡頭焦距讓我們在拍照時有各種不同的題材,在畫面的表現上也因鏡頭焦距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畫面情感。

carl3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傳統底片機中我們看到了不少的輕便機種,如 MINOLTA 的TC-1,RICOH 的GR1V,CONTAX 的T3等等高級機種,擁有輕盈的身段,但畫質表現跟單眼相機比起來卻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
到了數位時代,DSLR繼續原本SLR的發展方向,性能不斷加強,畫質也越來越高,APS規格漸成主流,但是小型的數位相機卻朝向小CCD發展,最大的也只有2/3吋,離APS的尺寸還有一段距離,而小尺寸的CCD也被證實了畫質是較差於大型的。

小弟認為如果有一種產品,雖然是輕便型的數位相機,但卻擁有APS尺寸的CCD,鏡頭大概是24/2.8這種規格,換算後是35mm的視角,不知道在製作上會不會有困難,只是目前還沒有這種產品出現,如果有的話可能對我還蠻有吸引力的吧,跟DSLR一樣的高畫質又可以隨身攜帶,幻想中....

carl3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